
屋邨幸福感
Estate Stories

首页 / 屋邨幸福感
屋邨人物誌記錄了幸福號在尋找幸福公屋的旅程中,與不同公屋居民的相遇和對話,
我們將故事收集,將滿滿的幸福感再發放!
位于柴湾的华厦邨,虽然近几年才「新居入伙」,但它其实别具历史——华厦邨前身是香港硕果仅存的H型工厦「柴湾工厂大厦」,1959年落成,列为二级历史建筑,2016年改建为公共屋邨。已退休的李女士一家四口,与大部分居民一样,第一次住在活化后的历史建筑,家的楼下并没有偌大的平台公园,但有一个记载这里历史的展示区,「很多年轻人未看过这些历史,真的要来看看,很有趣的」。 有别于一般屋邨,华厦邨沿用工厦的佈局,为了平衡保育与宜人的居住环境,绿化的公共空间延伸至建筑物的天台。「平常出入看不到,但若从高处看下去,倒是很漂亮。」除了美化环境,这里也是居民的活动空间,李女士日常会在这里散步、做运动。这个空间如何可以让人更幸福?「在草地上种一些有香气的花!」

住在沙田30多年,72岁的Yvonne最近搬进新落成的骏洋邨骏逸楼,这几年梦𥧌以求的就是能够在同一区「上楼」。丈夫过世、女儿已搬走,Yvonne现在一个人生活,喜欢每天都外出,上教会、去街巿。「在这里住热闹一点,下楼就会看见小朋友放学、一家大小的画面。」 骏洋邨共有5座,4000多个单位共住了逾万人,Yvonne作为新居民,因为经常出入屋邨,认路并没有困难,但她笑说,「如果你说十年后,我真的不知道,因为人是会退化,不是每天都那么醒目」。所以屋邨的指示牌多一点、大一点,Yvonne觉得也是好事,「朋友来探我也不用迷路嘛﹗」
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節奏,享受清靜的惠卿在西環邨住了65年,從前因為照顧孩子,始終為生活奔波,到了孩子長大,有閒暇時,她會去人較少的天台散散步,與相熟街坊談談天。漸漸地,每天早上和下午兩次外出散步,已成為她風雨不改的習慣。 惠卿年過九旬,自年輕時就開始喜歡步行,當年經常由家裡行到摩星嶺,「很多街坊都這樣行,當是晨運」。不過她現在「腳不太方便」、走不了那麼遠,便在居住的那幾層走廊來回散步,享受颯爽涼風、與鄰居互相問好,已是每日的小確幸。「如果我不是有決心去(散步)的話,可能現在要坐輪椅了。」
住在石篱一邨的Hailey,是学校的排球队成员,平日与队员练波,找场地时总遇上困难,「附近的场地都很难预订,而且毕竟是街场,就算预订了都会有其他人进场打」。在寻找合适的空间时,她发现自己居住的屋邨,原来有一片偌大又少人用的空地,「如果可以变做排球场就好了」。 Hailey所指的空地,其实是「露天表演台」,有盖的舞台对出,是一片偌大的露天空地,让居民可以或坐或站,欣赏表演。不过,她的观察是这里近年很少举办表演活动,反而有一些居民来这里伸展、做运动。空地旁边的篮球场,偶尔亦有婆婆与长者打球,Hailey笑说:「我老了应该都会是这样。」不论老幼,有空间做自己喜爱的事,大概就是幸福的生活。
「西环邨真的很好,不像电视剧里的屋邨,又石屎剥落、又水喉漏水没人理。」住得安心,是很多人的心愿,对七十多岁的卓先生来说,居住环境安全妥善、维修保养得宜,出入安心,就是幸福感的来源。 「只要把问题告诉屋邨,没多久就有人上来看看发生什么事」。由单位内的一颗螺丝,到走廊、升降机,屋邨的保养队伍都很有效率。卓先生记得有一次,邻居单位有小问题,原本找他帮忙,但他都未及动手,屋邨就已上门解决了,「修理速度真是很快」。这让西环邨虽已有逾60年历史,居民的住屋环境质素也没因年月而下降。「没什么要改善,已经够好了。」
「大自然是有灵性的。」在牛头角下邨生活11年,嚮往大自然的刘女士,平常总会抽时间到户外草地上看书。她始终觉得,像香港这样的石屎森林,如果屋邨可以种植更多树木、植物种类更丰富,能使居民感受到自然环境带来的身心欢愉。 除了有园艺工人打理植物,刘女士更希望居民也可以参与种植,最好更可以带领小朋友一同照顾植物。「有心的居民会很用心去设计,这可以让大家一同关心这个环境,大家一起努力。」对她来说,理想的居住环境,就是一开门便看到绿色的植物。「绿化足够的话,幸福感都会多一点!」

长者更有活力

长者更有活力
位于柴湾的华厦邨,虽然近几年才「新居入伙」,但它其实别具历史——华厦邨前身是香港硕果仅存的H型工厦「柴湾工厂大厦」,1959年落成,列为二级历史建筑,2016年改建为公共屋邨。已退休的李女士一家四口,与大部分居民一样,第一次住在活化后的历史建筑,家的楼下并没有偌大的平台公园,但有一个记载这里历史的展示区,「很多年轻人未看过这些历史,真的要来看看,很有趣的」。 有别于一般屋邨,华厦邨沿用工厦的佈局,为了平衡保育与宜人的居住环境,绿化的公共空间延伸至建筑物的天台。「平常出入看不到,但若从高处看下去,倒是很漂亮。」除了美化环境,这里也是居民的活动空间,李女士日常会在这里散步、做运动。这个空间如何可以让人更幸福?「在草地上种一些有香气的花!」

住在沙田30多年,72岁的Yvonne最近搬进新落成的骏洋邨骏逸楼,这几年梦𥧌以求的就是能够在同一区「上楼」。丈夫过世、女儿已搬走,Yvonne现在一个人生活,喜欢每天都外出,上教会、去街巿。「在这里住热闹一点,下楼就会看见小朋友放学、一家大小的画面。」 骏洋邨共有5座,4000多个单位共住了逾万人,Yvonne作为新居民,因为经常出入屋邨,认路并没有困难,但她笑说,「如果你说十年后,我真的不知道,因为人是会退化,不是每天都那么醒目」。所以屋邨的指示牌多一点、大一点,Yvonne觉得也是好事,「朋友来探我也不用迷路嘛﹗」
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節奏,享受清靜的惠卿在西環邨住了65年,從前因為照顧孩子,始終為生活奔波,到了孩子長大,有閒暇時,她會去人較少的天台散散步,與相熟街坊談談天。漸漸地,每天早上和下午兩次外出散步,已成為她風雨不改的習慣。 惠卿年過九旬,自年輕時就開始喜歡步行,當年經常由家裡行到摩星嶺,「很多街坊都這樣行,當是晨運」。不過她現在「腳不太方便」、走不了那麼遠,便在居住的那幾層走廊來回散步,享受颯爽涼風、與鄰居互相問好,已是每日的小確幸。「如果我不是有決心去(散步)的話,可能現在要坐輪椅了。」
住在石篱一邨的Hailey,是学校的排球队成员,平日与队员练波,找场地时总遇上困难,「附近的场地都很难预订,而且毕竟是街场,就算预订了都会有其他人进场打」。在寻找合适的空间时,她发现自己居住的屋邨,原来有一片偌大又少人用的空地,「如果可以变做排球场就好了」。 Hailey所指的空地,其实是「露天表演台」,有盖的舞台对出,是一片偌大的露天空地,让居民可以或坐或站,欣赏表演。不过,她的观察是这里近年很少举办表演活动,反而有一些居民来这里伸展、做运动。空地旁边的篮球场,偶尔亦有婆婆与长者打球,Hailey笑说:「我老了应该都会是这样。」不论老幼,有空间做自己喜爱的事,大概就是幸福的生活。
「西环邨真的很好,不像电视剧里的屋邨,又石屎剥落、又水喉漏水没人理。」住得安心,是很多人的心愿,对七十多岁的卓先生来说,居住环境安全妥善、维修保养得宜,出入安心,就是幸福感的来源。 「只要把问题告诉屋邨,没多久就有人上来看看发生什么事」。由单位内的一颗螺丝,到走廊、升降机,屋邨的保养队伍都很有效率。卓先生记得有一次,邻居单位有小问题,原本找他帮忙,但他都未及动手,屋邨就已上门解决了,「修理速度真是很快」。这让西环邨虽已有逾60年历史,居民的住屋环境质素也没因年月而下降。「没什么要改善,已经够好了。」
「大自然是有灵性的。」在牛头角下邨生活11年,嚮往大自然的刘女士,平常总会抽时间到户外草地上看书。她始终觉得,像香港这样的石屎森林,如果屋邨可以种植更多树木、植物种类更丰富,能使居民感受到自然环境带来的身心欢愉。 除了有园艺工人打理植物,刘女士更希望居民也可以参与种植,最好更可以带领小朋友一同照顾植物。「有心的居民会很用心去设计,这可以让大家一同关心这个环境,大家一起努力。」对她来说,理想的居住环境,就是一开门便看到绿色的植物。「绿化足够的话,幸福感都会多一点!」
牛头角下邨的邓太,患有类风湿关节炎,随年纪渐长,她不能走太远,但因为同时要照顾丈夫,邓太还是几乎每天走到一街之隔的街市买菜买鱼。「我一步步慢慢扶,扶手很重要,我们老人家没扶手不敢行」。 不论去街市,还是听护士建议到公园运动拉拉筋,抑或周末与儿子到附近商场饮茶,屋邨通道安装的扶手,是对邓太来说很重要的好帮手。她更期望,扶手可以带她去得更远,「每天想跟朋友聊天、喝茶,但又怕走到半路不能走」。如果居所附近有更多可以让她们坐下聊天的地方,相信她与老朋友的距离也可以再拉近一点。
自西环邨1958年落成,Maria便住在这里,60多年以来,楼上楼下除了见面打招唿,还会坐出家门乘凉与闲聊。西环邨五座大厦连接贯通,半露天的走廊,令住客一开家门就能望通邻座门户,孩子在走廊跑跳玩耍,左邻右里总有人看到,父母也没太担心。Maria说起童年,走廊上家家户户经常大开门户,「在走廊跑来跑去,像穿州过省,今天我去这个邻居的家, 明天就去另一家,家家都可以进去」。到食饭时间,「不用回家,而是吃『百家饭』,哪家开饭就叫你,坐下来自然有饭吃。」 时至今日,邻居相处数十年,早已是「你又认识我,我又认识你」,走廊仍旧是他们的社交空间。经过走廊,熟悉的邻居会问Maria:「干嘛有空四处走?」她笑说:「我就知道她想找人聊天,便停下来闲谈!」
自从儿子出生后,住在海盈邨旁的林小姐成为了全职妈妈,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照顾宝宝上。平日外出,她也会推着婴儿车,通常是带儿子到楼下公园玩耍。如今儿子还小,公园的滑梯、韆鞦也足够,但待他长大一点,这种专为幼童而设的尿片型韆鞦就玩不来了。「有时亲戚带大一点的孩子来,想一起去公园玩也不行。」她认为,香港地方不大,在同一个公园,不同年纪的小朋友也可以一起玩。 对她来说,幸福就是「开心、健康、放松」的生活。「这里都挺舒适,楼宇不算密集,当然绿化多点会更好。至于健康,如果有低阶层巿民都能负担、大人小朋友都可以玩的健身设施,那就好了!」
长者更有活力
1960年代,丽姐一家五口搬进土瓜湾 马头围邨,晃眼已60年。现在她已逾八十,子女已成家立室,她留在芙蓉楼一人居住,每天习惯去长者中心唱歌、运动、玩棋。一个中心不够玩,丽姐甚至参与3个不同中心,邨内邨外的都去,「每天去盖印,盖完整本簿会有奖品!盖完才回家坐坐」。 随着人口结构变化,长者对活动空间的需求愈来愈大。丽姐说,她去的其中一个中心,会址其实是在同区的另一条屋邨,但因空间不足,所以会来到马头围邨借地方进行活动。对很多像丽姐这样的独居长者来说,这些活动吸引她们踏出家门、与人碰面,让她们的生活更健康、更有活力。
活化再绿化 历史工厦变身宜居屋邨
指示牌多一点、大一点 长者不再怕迷路
屋邨走廊通爽恬静 居民的幸福散步路线
享有自由运动的空间
屋邨维修保养好 住得更安心
绿化充足 幸福感更多!
一道扶手 拉近生活的距离
家家户户「你又认识我,我又认识你」
幸福是跨代一齐玩
活动空间充足
长者更有活力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8个幸福概念
绿色生活
融合自然元素、城市绿化和可持续设计。

8个幸福概念
乐龄安居
设计年龄友善环境,尤其顾及长者需要。

8个幸福概念
跨代共融
创建多元共融环境,促进跨越年龄、伤健和文化背景的邻里连结。

8个幸福概念
家社互联
创造可以建立社交联系、增进社区参与和家庭凝聚的邻里空间。

8个幸福概念
增值上流
创建有利环境,让居民得到各类服务机构提供的社区支援,让其发挥潜能,增强向上流动的信心。

8个幸福概念
地方形象
凝聚社区归属感,鼓励居民爱惜和保护公共设施及屋邨环境,塑造正向形象。

8个幸福概念
活力健康
创建促进健康和积极生活的环境。

8个幸福概念
城市连结
提升社区流动性和连接交通网络的通达性,增强城市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