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澤安」設計比賽

是次設計比賽鼓勵青年設計師及學生發揮創意,一同提升公共屋邨的幸福感,為澤安邨的公共空間創造既創新又體貼的設計。得獎作品有機會作為日後改善工程的參考。房屋局及房委會希望透過設計比賽,推廣去年(二零二四年)九月推出的幸福設計指引,提高業界和社會對指引的關注及了解,期望所提倡的幸福概念得到廣泛實施與認可。

 

設計比賽亦提倡「青年共創」,吸引年輕專業人士參與,賦予年輕人創新的動力和機會。比賽亦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故澤安邨居民作為關鍵持份者,將會以不同形式於比賽中和參賽者互動,讓設計者可以傾聽和滿足居民需求,加強社區聯繫,促進居民與年輕專業人士的合作,共同為屋邨的幸福出一分力。

比賽將於1月6日開始公開招募參賽者

比賽設學生組及新晉組,每組設冠軍及亞軍各一名,另設優異獎及由澤安邨居民投票選出的「邨民喜愛大獎」。
比賽即日開始接受報名,2025年1月31日截止。比賽分為初賽及決賽兩個階段,預計五至六月公布比賽結果。

如有疑問,請填寫表格查詢。我們將整理問題並在1月24日新增的問答區解答。

組別及參賽資格


學生組


  • 所有在香港就讀設計相關學科的全日制大專院校學生均可參加。
  • 個人或小組參賽均可;小組最多三名成員
  • 最少一名參賽成員須於比賽認可香港本地大專院校中修讀設計相關學位
  • 參加者須於2025年1月31日時為18至25歲


新晉組


  • 所有擁有最多三年工作經驗的全職年青設計師
  • 每位參加者須為擁有本地工作經驗
  • 於參賽時持有學士學位
  • 個人或小組參賽均可;小組最多三名成員
  • 最少一名參賽成員須持有比賽認可香港本地大專院校設計相關學位或受相關學會認可的非本地學位資格
  • 參加者須於2025年1月31日時為18至35歲

詳細比賽認可香港院校及其設計相關學位相關學會名單,詳見比賽資訊及詳情。

重要日期

06.01.2025

比賽公佈

15.01.2025

網上簡報會

06.01.2025


17.01.2025

(23:59結束)

比賽詳情查詢

24.01.2025

比賽詳情查詢之回覆將於網站上公佈

31.01.2025

(23:59結束)

報名表格截止遞交

17.02.2025

(23:59結束)

初賽作品截止遞交

決賽階段

01.03.2025
&
15.03.2025

設計思維工作坊及居民參與

12.03.2025

26.03.2025

顧問討論及邨管交流

06.04.2025

(23:59結束)

決賽作品截止遞交

07.04.2025

18.04.2025

(23:59結束)

居民投票

10.05.2025

(日子待定)

最終匯報日

評審團

初賽評審

初賽評審將於學生組及新晉組分別挑選五個參賽作品晉級決賽。以下為初賽評審團:

  1. 梁喜蓮女士-房屋署總建築師
  2. 陸偉基先生-房屋署高級屋宇保養測量師
  3. 譚婉珊女士-房屋署高級房屋事務經理
  4. 何力輝先生-Architecture Commons 聯合創辦人
  5. 陳元敬先生-香港園境師學會(HKILA)主席

決賽評審

決賽評審將於學生組及新晉組分別挑選冠軍及亞軍。以下為決賽評審團:

  1. 何永賢女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房屋局局長(評審團主席)
  2. 康榮傑先生-房屋署助理署長(屋邨管理)
  3. 李民偉先生-房屋署總建築師
  4. Mr. Barry WILSON-香港城市設計學會前任會長
  5. 蔡宏興先生-香港建築師學會前任會長
  6.  

技術委員會

技術委員會將於決賽評閱參賽作品與技術相關的可行性。

  1. 黎國賢先生 -Architecture Commons 合夥人
  2. 陳少萍女士-房屋署高級建築師
  3. 謝卓敏先生-房屋署高級屋宇保養測量師
  4. 譚國桁先生-房屋署屋宇保養測量師
  5. 馮國富先生-房屋署房屋事務經理

其他資料

所屬公司/機構屬於以下哪個界別? (可選多項)

「幸福在澤安」設計比賽查询表格

8個幸福概念

家社互聯

創造可以建立社交聯繫、增進社區參與和家庭凝聚的鄰里空間。

8個幸福概念

增值上流

創建有利環境,讓居民得到各類服務機構提供的社區支援,讓其發揮潛能,增強向上流動的信心。

8個幸福概念

地方形象

凝聚社區歸屬感,鼓勵居民愛惜和保護公共設施及屋邨環境,塑造正向形象。

8個幸福概念

活力健康

創建促進健康和積極生活的環境。

8個幸福概念

城市連結

提升社區流動性和連接交通網絡的通達性,增強城市連結。

8個幸福概念

綠色生活

融合自然元素、城市綠化和可持續設計。

8個幸福概念

樂齡安居

設計年齡友善環境,尤其顧及長者需要。

8個幸福概念

跨代共融

創建多元共融環境,促進跨越年齡、傷健和文化背景的鄰里連結。